當前位置: 首頁>文化課堂
來源:文化交流處
本站訊 為貫徹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更好組織和引導信教群眾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3月15日,云南中華文化學院舉行主題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宗教,進一步推動宗教中國化”的文化共識沙龍。沙龍由教務處處長魏貴華主持,文化交流處處長諸芳作為主講嘉賓出席并發言,2022年全省宗教界人士踐行“四條標準”培訓班全體學員參加沙龍。

昆明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慧空說,宗教中國化是中國宗教界的普遍共識。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歷史,指出佛教在建筑、服飾、語言上的中國化演變,強調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要努力適應社會發展,與其他宗教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云南省道教協會副會長袁至兌說,道教土生土長于中華沃土,幾千年來,道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激蕩,適應社會發展。當前的道教中國化,就是要把道教與時代相適應的東西提供給社會,做好“五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大理州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澤雄說,宗教首先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才能與社會相適應。在講經工作中,要對伊斯蘭教教義作出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我們的共同愿望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廣大穆斯林群眾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昭通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劉雙豪說,明末清初利馬竇等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主動融入中華文化。從現實來看,天主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有很多契合之處。他說,天主教要繼承先賢傳統,尊重中華文化,適應于時代,服務于時代,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云南省基督教愛國會副主席羅德順說,基督教傳入中國后的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強不息”相對應。隨著二十世紀中華民族自主意識覺醒影響了基督教,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努力抵御海外文化滲透。教會建設要適應社會發展,注重發揮信眾主體作用,實現傳承和發展。
昭通市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曾宗乾發言說,大道無形,浸潤不是沖擊,而是感化。俗和雅都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道教要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積極貢獻,要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推行宗教中國化要落到實處。
諸芳說,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不絕,不斷煥發生機,是因為它有一種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各種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匯入了中華文化,如百川歸海,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同時,各宗教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發展,因此,宗教中國化既是國家要求,也是宗教自身發展的要求。宗教界要團結引導信教群眾,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團結奮斗。
魏貴華指出,宗教中國化,既要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配合,也要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適應,五大宗教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嘉賓們的精彩發言得到培訓班學員們的贊同和積極響應。大家紛紛表態,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促進我國宗教健康傳承,實現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相適應,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文化交流處 劉洋)
上一篇:云南中華文化學院助力“攜手迎冬奧、一起向未來”活動 2022-01-25
下一篇:云南中華文化學院舉辦“民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共識沙龍 20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