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問題,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應對的重大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本質要求、發展目標及重大原則,其中專門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意味著我們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崛起歷程時,鮮明指 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 和骯臟的東西”。其實,就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方式來看,無論是生活在其國內的人民還是受其 擴張影響下的他國人民,都受到了資本主義的無情盤剝和掠奪壓榨。當然,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對自然資源的瘋狂索取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大氣環境的破壞、酸雨的出現等。特別是基于利益分配不均、搶占全球資源和挑戰國際關系格局等因素的考慮。
縱觀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無一不是建立在對世界各國人民、全球自然資源壓榨和掠奪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 界殖民體系崩潰后,這種狀況也未發生根本性扭轉,反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使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獲得了更為強大、更為直接且更加隱蔽的掠奪能力,進一步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對自然的破壞。
中國對現代化的探索始終秉持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理念
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后,在西方殖民者的堅 船利炮下,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轟然倒塌,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日益趨于崩潰和瓦解,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一方面造成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的百年屈辱,另 一方面也激起了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不懈探索。從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到維新派的“君主立憲”,從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 思列寧主義”,中國人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對實現現代化這個課題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
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洗禮后,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得以進一步解放,加之馬克思列 寧主義的廣泛宣傳和無產階級運動的興起,先進的中國人在共產主義這面旗幟下集結起來,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為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了領導核心和組織基礎上的準備。
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注重對歐美現代化經驗的吸收借鑒和取舍揚棄,對于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并且已經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不俗成績的蘇聯經驗也沒有照單全收、全盤照搬,而是始終注重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從 1954 年到 1965 年,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1956 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處理好的十對關系進行了系統闡釋,指出要通過包括對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等在內的社會關系、經濟關系、自然關系的調整,推動社會主義建 設。針對我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自然環境造成的一定污染和破壞問題,1973 年 8 月召開 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確立了“全面規劃、 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 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制定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政策法規,將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提 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層面研究部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研究制定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有關自然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黨的十五大后,黨中央、國務院對 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逐年加大。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闡述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中增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因素,首次將“建設美麗中國”納入黨的代表大會報告當中,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啟了全新的征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 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生態文明建設這個主題上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和嚴謹科學的理論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度融合, 在理論層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繼承和創新,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吸收和發展,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在實踐層面將“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污染防治”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體推進,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為其他后發展國家探索出一條以綠色為底色的現代化道路,樹立起人類現代化新的文明標桿。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重視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吸收借鑒歐美國家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中注重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強調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著力培育和倡導綠色發展和低碳生活,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 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蘊含著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時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將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民生兼顧起來,通過著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一系列行動,保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把落腳點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個主題之上,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系統治理觀點。生態環境是一個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內的綜合系統,系統內的各要素彼此聯系、相互制約。70 多年來的現代化進程對我國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綜合來看,既有環境污染帶來的“外傷”,又有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的“神經性癥狀”,還有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體力透支”。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兼顧對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治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觀點,通過合理開發、系統治理,著力構筑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協調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倡導全球 合作共同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 2019 年在給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的賀信中指出,“人類只有一 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新科技革命的推廣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踏上了現代化的進程,原來在一些區域中存在的環境問題躍 出一國一地區的范圍,逐漸轉變為全球性的問題。 從全人類共同發展這個角度來看,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必然要通過摒棄差異、達成共識、實現全球 合作、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解決,堅持“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才能推進人類文明邁入更高的發展層次,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系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處講師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部副主任,來源:《社會主義論壇》2022年第12期)
上一篇:念興昌:在新征程中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 2023-03-15
下一篇:楊松祿:統戰干部要苦練調查研究本領 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