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文化課堂
來源:云南社院
本站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一級巡視員陳友康教授為2023年全省黨外縣(處級)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作了題為《從<白狼王歌>到<民族團結誓詞碑>——云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發展》的中華文化講座。該講座為云南中華文化學院2023年第1期,總第51期。

陳友康通過對東漢《白狼王歌》、唐朝《南詔德化碑》、元朝《元世祖平云南碑》和1950年底刻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的介紹,回顧了自古以來云南各族人民不斷主動接受、傳承和傳播漢文化,促進云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形成堅定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歷史。歷史上,雖然各民族之間也有紛爭,地方政權和中央朝廷也有沖突,但心向中華、維護大一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各民族共同守衛、建設祖國邊疆,共享泱泱大國榮光。《民族團結誓詞碑》在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新的內涵: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
陳友康說,大一統和國家治理的一體化,推動邊疆民族“從風向化”,強化了認同,養成了美俗,提振了民氣,進而轉化為維護邊疆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而物質關懷和精神關懷是民族同胞“向化”的重要原因,要通過支持民族同胞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結成物質利益共同體;要通過文化教育,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構建共有精神家園。“修文德以來之”是中國處理周邊民族和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高尚高明的治理理念。中文是古代中國的國家通用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書同文”是古代國家治理的基本舉措。同時,各民族也以自己獨特的文化貢獻于中華文化。古代云南各民族受到中華文化感召,“慕義向化”“慕義內屬”,經過長期的發展強化,最終形成基于文化—價值認同的多民族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他說,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中國實現了民族平等,云南各民族進一步融入祖國大家庭,團結奮斗,經濟社會空前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民族團結和睦之美,共同性不斷增強,差異性不斷縮小,與全國人民凝結成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強,云南各項事業欣欣向榮。
他希望大家深入挖掘云南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和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經驗,為不斷加強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提供借鑒。(文:劉洋;審核:諸芳)
上一篇:弘揚公益奉獻精神——云南中華文化學院舉行2022年第6期文化共識沙龍“紅十字人道工作交流” 2022-07-16
下一篇:“兩個結合”語境下云南少數民族電影音樂鑒賞 ——云南中華文化學院舉行2023年第1期文化共識沙龍 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