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4月20日至21日,省社會主義學院組織2023年全省黨外縣(處)級中青年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前往西疇縣,走出課堂、走進鄉村,帶著理論、帶著問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先后走訪巖頭村、江龍村、東升村等,深入了解西疇人民苦干實干的生動實踐以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情況,現場學習感悟新時代西疇精神。

在巖頭村,西疇精神的實踐者、親歷者和見證者李華明為學員們介紹了這個被懸崖阻隔的村莊是如何實現破局的。在修路之前,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身為巖頭村村民小組長的李華明帶領全村15戶人家,堅守苦干12年,硬生生在懸崖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進村公路。路通后,他又帶領群眾養殖烏骨雞、生態豬,辦起了農家樂,讓群眾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巖頭村的村民們在這片條件惡劣的土地上上演了現實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學員們在聽完宣講后深受教育和觸動,深刻領悟“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民革黨員、民革云南省委聯絡處副處長徐燕妮認為,學習西疇精神是新時代每一位領導干部的任務,我們要深刻理解西疇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實干精神激發團結奮斗動力,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優勢特色,為實現云南省“3815”發展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云南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九三學社社員、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院長程希平表示,“地無三尺平,滴水三分銀”的西疇縣,曾被外國地質專家斷言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西疇人民通過堅守苦干,把怪石林立的荒原變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綠洲,實踐探索出的“六子登科”綜合治理模式,不僅綠了山林,還幫助居民擺脫了貧困,富了鄉親。

在江龍村,學員們實地考察了該村的柑橘種植基地,“西疇精神”宣講團成員、西疇縣興街鎮江龍村黨支部委員劉超仁詳細地為學員們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從一名退休教師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心路歷程。他把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作為自己的最大責任,喊出了“小康是干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與其等著看,不如自己干〞的口號。他帶領全村群眾率先在全縣自建小康村,探索形成“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大力發展柑橘、運輸、生豬養殖等產業,使從前的“口袋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
民建會員、省審計廳涉外審計處副處長楊林育認為,云南是后發展和欠發達的省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很突出,我們還有不少短板和弱項。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弘揚“西疇精神”,以自強不息、堅若磐石的奮斗精神,以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以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實干精神,認真貫徹落實“3815”戰略發展目標,團結奮斗、攻堅克難,奮力譜寫出云南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無黨派人士、怒江州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田志華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省委提出的“3815”戰略發展目標,做一名有擔當的黨外干部,奮勇爭先、苦干實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式現代化的云南實踐中去,以實際行動為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而努力奮斗。(文:2023年全省黨外中青班學員鄭怡然 圖:省社院 念興昌 審核:魏貴華)
上一篇:2023年全省黨外中青班赴老山實踐教學——弘揚老山精神 筑牢理想信念 2023-04-25
下一篇:聚焦“三個經濟”,助推云南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年全省黨外中青班開展第二期高質量發展論壇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