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理論宣傳
來源:云南日報
是對現代西方文明觀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對人類文明未來圖景的中國式構想
鐘瑞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實際上表明了一種新文明觀。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化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明,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
文明觀是基于文化的世界觀和歷史觀,能夠指引文明共同體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這里面包含了兩個基本事實,一是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近代以來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中華民族遭遇了“文明蒙塵”。為了挽救文明危機,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吶喊,但在西方現代性話語的強壓中,中華文明面臨著深刻的“古今中西”之爭。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概念的提出,有效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指明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
現代西方文明觀至少有五種不同形態。第一種形態是西方中心的文明論。第二種形態是種族主義文明論。第三種形態以自由主義為基礎,在冷戰后形成“歷史終結論”,在“9·11”事件之后形成“文明沖突論”。第四種形態是“多元文明論”。第五種形態是“軸心文明論”。這五種文明形態的前四種都內含著西方中心論,它們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F代西方資本主義借由理性主義,將人類生存于其間的“自然”變成可以征服利用的“世界”,并由此引發了現代西方文明觀的改變。第五種文明形態則在哲學和文明視野上有所突破?!拜S心時代”的核心在于“四大圣哲”(佛陀、孔子、蘇格拉底和耶穌)的“精神突破(或超越)”,對應于古印度、古中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形態?!拜S心文明”論放棄了西方中心的文明論,將中國歸入“半開化”文明的傳統,將古代中華文明界定為與古代西方文明平齊的人類文明的代表之一。然而在相關論述中,現代文明依然是以西方為開端的世界性延伸,他沒有充分關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
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蒙塵”,故而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觀在20世紀仍維持強勢。但世界文明史的發展昭示了一條規律,即任何失去載體的文明必將消亡。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至少揭示了六個文明因失去載體而消亡的例子,如古巴比倫、波斯等。文明的載體首先是國家,其次是民族共同體。沒有國家作為載體,文明就無處安放生長;沒有民族共同體作為活力基礎,文明則無法傳承。因此,新中國的成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標志著中華文明重新獲得了生命力的根基。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現代思想理論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中國走進現代世界;另一方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和人類現代文明的生命。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在此基礎上,融合了工業化的發展成果,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明關乎國本、國運。新時代的中國成功實現了工業化,中華文明不僅有了堅實的載體,而且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華文明的世界地位和未來價值,提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明觀。這不僅是對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的創新性發展和強大自信,也是對現代西方文明觀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對人類文明未來圖景的中國式構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同于西方現代文明,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必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景中重煥榮光。
(作者單位: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上一篇:陳友康:彌勒記 2024-07-27
下一篇:楊松祿:推進紀律學習融入共識教育 推進紀律常態化、長效化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