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云南歷史文化資源講透講深《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李戎 王海亭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利用好木府這樣的重要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云南作為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承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是講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講活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踐故事、講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的資源寶庫。充分挖掘和運用云南歷史文化資源,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深挖“三交”史實,講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視角敘述中華民族史,實現歷史敘事的重大突破。云南豐富的考古、古籍與實踐資源,系統展現了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層面的“三交”史實,為課程提供了實證支撐。因此,可通過縱向貫通與橫向拓展,將統編教材框架與云南本土資源相融合,以具體史實立體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一方面,以教材“時間軸”為綱,嵌入云南關鍵實證,如晉寧滇王墓、南詔太和城等,直觀呈現“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以教材“主題塊”為綱目,結合茶馬古道、土司制度等案例,將“絲綢之路”“行省制”“民族文化融合”等主題轉化為具象認知。
活化多彩資源,講活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踐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應善用云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教學形式與表達方式,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故事,提升課程吸引力與感染力。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以歷史敘事為基礎,構建鮮活教學場景。依托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借助青銅兵器、鐵柱銘文、界碑殘件等實物,通過“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等典型歷史事件,生動展現云南自漢代以來從邊陲之地逐步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軌跡。二是創新教學形式,打造沉浸式故事體驗。以云南民族故事為藍本,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協作研討等互動方式,結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將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體驗,讓學生在虛實交融中感知歷史脈絡。三是運用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成果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通過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火把節、昆明市磨憨鎮磨整村、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等案例,展現非遺傳承、邊境村寨的現代化轉型、民族團結園建設等生動實踐,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認知。
聚焦關鍵認同,講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是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干課程。課程應深入挖掘“三交”史實,活化歷史敘事,聚焦認同核心,強化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認同。為此,教學需從理論學習、情感共鳴和實踐引領三個層面協同推進:一是以理論學習筑牢認同根基。依托云南“三交”史實等豐富素材,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內在邏輯與理論內涵,通過實證解析夯實認同基礎,避免空泛說教。二是以情感共鳴深化內在認同。通過活化云南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實現從認知到情感的跨越,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三是以實踐引領強化認同自覺。借助云南民族地區、多民族村落和文化傳承活動等實踐場景,組織學生參與民族團結項目、開展民族交流考察、體驗傳統文化,推動知行合一,在實踐浸潤中深化“五個認同”,自覺投身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作者分別系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本文系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AC24002)的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推動僑文化創新發展座談會舉行 2025-09-26
下一篇:最后一頁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