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 云南重要講話精神
來源:云南日報
繪就經驗圖譜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楊永建 李文玉 李明輝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須創新形式和載體。云南各級組織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創造了許多特色鮮明、可學可鑒的成功經驗。運用經驗圖譜這個融媒體工具,系統整合各地實踐經驗,可以構建可視化的學習案例網絡,為思想理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思政教育者依托經驗圖譜可實現資源精準匹配,推動思政教育靶向供給,從而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經—緯雙向度”模式建立圖譜的底層架構。將云南各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活動經驗,集中繪制為一份由經緯度為架構的經驗圖譜,對加強經常性思想宣傳和學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經線(縱向)包括時間、空間、事件等要素,重在梳理各地開展實踐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關聯其在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和成果。緯線(橫向)體現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和相關支撐材料,重在收集匯總各類數據、案例資料、政策文件,分類排列實踐案例以及標注翔實數據。雙向度模式經驗圖譜具備宏觀與微觀結合、抽象與實證融合、理論與實踐統一的特點,將有效拓展和創新思想宣傳工作、學校思政教育的場域和方式。
以“歷時—共時互嵌”方式建立圖譜的案例模塊。按照歷史線索和整體考察來設置內容互嵌的案例模塊,既顯示出實踐案例之間的關聯性和發展性,又便于學習者全面地認識和把握案例內在的豐富性和特殊性。例如,想要展現云南各族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優秀傳統和品質,可將民族團結誓詞碑的前世今生,滄源等地佤族群眾70年來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實現兩次“千年跨越”的偉大變革,兩代佤族群眾以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表達無限感恩之情等案例納入案例模塊。又如,想要論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云南各族人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建設領域,教育、醫療、交通等民生領域,以及脫貧攻堅、興邊富民、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和工程,運用數據對比,立體化全景式地呈現云南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以“分類卡片”方法建立圖譜的案例檢索路向。該方法的關鍵在于科學分類,從地理空間、活動類型、參與主體、民族屬性四個類別建立檢索路向。地理空間檢索依據行政區劃建立三級分類節點,即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著重體現區域地理特征。活動類型檢索采用主題分類法,將典型案例歸入六大類目——思政教育浸潤型、政策法規引領型、經濟協同發展型、社會治理創新型、民生保障示范型及紅色文化傳承型。參與主體檢索建立四元分類體系,即行政機構、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個體參與者等,呈現各主體的協同機制和互動關系。民族屬性檢索采用民族志方法,每個單元包含民族源流、歷史傳統、精神品格、文化生態等。“分類卡片”建立多維編碼矩陣,可實現經驗案例的交叉檢索與關聯分析,為加強思政教育和實證研究提供便捷的查詢手段。
以“全息化”單元呈現圖譜的案例經驗和啟示。基于數字人文理論構建的全息化知識單元,打破了傳統單一維度的展示方式,可全面、立體地呈現云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案例經驗。通過數據融合與智能技術,建立跨時空分析模型,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對場景進行三維重構,結合光影渲染與三維顯示技術構建沉浸式交互空間,形成“數據層—模型層—交互層”的立體化架構。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時空結合,動態呈現不同民族在經濟協作、文化交流、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關聯結構。
[作者分別系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教授、碩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融入涉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23SZL07)的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云嶺之窗》評論員: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創云南發展新局面 2025-05-13
下一篇:最后一頁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