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北酒谘?/span>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一級巡視員、教授陳友康,以《統一性引領云南各民族匯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浩瀚大?!窞轭},從云南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過程出發,對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一論斷,進行了闡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边@是對我國歷史和文化發展經驗的精辟總結。云南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過程也證明了這一論斷的科學性、真理性和重要性。
慕義向化,追求國家統一,歸向中華文明
“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云南是邊疆地區,民族眾多,歷史上,各民族保持著堅定的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國國家認同,大一統的滾滾洪濤,一往無前,最終凝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各民族之間也有紛爭,地方政權和中央朝廷也有沖突,但心向中華、維護大一統的觀念根深蒂固,各民族共同守衛、建設祖國邊疆,共享泱泱大國的榮光。
東漢前期,云南少數民族首領白狼王唐菆向往漢朝,主動歸化,作了《白狼王歌》三首(《遠夷樂德歌》《遠夷慕德歌》《遠夷懷德歌》)獻給漢明帝,《東觀漢記·莋都夷》和《后漢書·西南夷莋都傳》均有記載。這是云南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之一。反映了在漢朝治理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云南各民族“聞風向化”“慕義向化”,“向化”就是歸服中華文明。詩表達了當時云南民族領袖對中原王朝的認同和贊頌,視漢朝為慈母,“樂德”“慕德”“懷德”,以及不畏艱難險阻、扶老攜幼到洛陽,堅決歸化、永遠忠誠于漢朝的意圖。他們的態度非常誠懇,說“去俗歸德,心歸慈母”“傳告種人,長愿臣仆”,表明了漢文明的強大感召力。這一點得到歷史事實證實,《后漢書·西南夷莋都傳》載:“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國,戶百三十余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仆?!闭f明中華文明中的國家統一思想已深入人心。
蒙舍詔在唐王朝支持下,吞并五詔,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唐玄宗封皮羅閣為云南王。南詔日漸強大,統一云南全境,繼續開疆拓土,鞏固了唐朝西南邊疆。閣羅鳳時期,由于邊將驕悍,宰相楊國忠愚頑,南詔不得已反叛唐朝,天寶戰爭爆發,唐軍大敗,云南進入割據狀態。戰爭結束后,閣羅鳳專門在都城太和城豎立“德化碑”,表明叛唐是不得已的,希望通過此碑表明他對唐朝的忠心。南詔盡管無奈叛唐,但始終服膺中華文明,歸向中華之心昭昭可見,于是異牟尋在唐德宗貞元年間與唐朝使者會盟蒼山,重新臣屬大唐。滇史巨擘方國瑜先生說:“在數百年間,唐宋王朝之勢力,未能直接統治云南,而為地方土長割據,然云南與內地之往還未絕,其社會經濟文化屬于中國體系,為中國整體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絕非‘獨立發展’。其所以如此,由于云南與內地人民之緊密聯系,共同發展中國歷史,此歷史本質,足以充分說明。故此數百年間,云南為中國整體之一部分,不能以統治者之分割,而認為脫離中國也。”[1]
推行國家治理一體化,促進云南進步
元世祖平云南,設云南行省,將云南置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他對云南的經營,維護了國家統一,如《元世祖平云南碑》所說:“萬國一家,孰為要荒?”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發展,增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今其民被皇明,同于方夏”),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明清中央政府加強了對云南的統轄和治理,發展生產,為民興利;興辦文教,養成士人;興起禮儀,化民成俗?!岸Y樂不異車書同”,教育興旺,文化氣氛濃厚,士人階層壯大,文化創造蒸蒸日上,骎骎與中原同風,社會發展全面融入全國主流,主要地區的社會組織結構、國家治理結構、意識形態(儒學教化)、生產生活方式與內地基本一致,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也逐漸趕上內地一般水平。這就推動邊疆民族“從風向化”,強化了邊地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養成美俗,提振民氣,進而轉化為維護邊疆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
施行德治教化,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德治教化就是以美德和文明教育、感化人?!吨芤住氛f:“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文明、文化,它與野蠻相對而言。中國文明早啟,居于文明的上游,先賢很早便確立了以文化人的理念?!拔摹币舶ā暗隆保拿鞯娜?,一定是有道德的人。所以,教化就是啟發、感化人們追求、擴充善良的本性,做文明人。文明具有感召力,古人所謂“從風向化”就是指此。
“德化”是中國處理周邊民族和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高尚高明的治理理念?!墩撜Z·季氏》載孔子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為政》又說:“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倡導通過文化、道德建設使文明處于高位,感召“遠人”,而不是武力征服,這是中國早期軟實力思想。中國遵循這一真理,走出了一條民族和諧共進的成功道路。中央政府大體能尊重各民族及其地方政權的權益和體面,尊重他們的文化,同時以“文德”感化和引導后進民族,而各民族也仰慕、追隨中原文化,于是超越夷夏之間的民族界限,形成共同發展、共享國家榮光的局面,形成基于文化—價值認同的多民族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天寶戰爭,唐王朝派數十萬大軍征戰南詔,被南詔擊敗。而南詔王閣羅鳳凱旋之時,不但沒有詛咒唐朝,反而在大理城立巨碑《南詔德化碑》,說明戰爭的起因,表示“不忘大義”,囑咐后代機緣合適將繼續歸奉中國。并埋葬唐朝將士,甚至祭祀戰死唐將。在南詔處于鼎盛、而唐王朝已無力問邊之際,為什么還如此敬畏唐朝呢?原因已由碑名作出正面回答:“德化”。著名納西族學者周善甫先生說:“蒙氏清楚地理解到:既應感戴中華屢世之德治教化,亦唯有中華之德治教化,始足以為其長治久安的立國之本。顯然,南詔所痛恨的,乃是強暴的侵略者;而所應感戴者,則是中華的德治教化,兩者本該分別對待?!盵2]他還說:“仗著有如此廣闊的疆土,眾多勤勞樸質的人民,得以從事穩定的農耕生活,便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邦國,并開創了一個愛和平、樂群居的文治政體。足以融攝周近的部族,而不致形成敵對的強大勢力。所以不但不像其他幾個文明古國那樣受到周近蠻族的摧殘與顛覆,還日益開拓和穩定起來,成為古文明的唯一孑遺?!盵3]這就是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使用統一的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提高治理效能
“書同文”是大一統的重要方面。“書同文”的實質是通過使用統一的語言文字,形成共同的意識形態、文明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皶摹笔枪糯鷩抑卫淼闹匾e措,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文是中國歷史上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p>
秦漢以后,漢語漢字就成為云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南詔、大理國王室以漢文為官方語言,用漢文賦詩作文;典章制度多效仿中原王朝;大一統、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深入人心。中原文化沾溉、涵濡云南文化,帶動云南文化與主流文化相向而行,繼長增高,匯入中華文明共同體的浩瀚大海。
因此,“書同文”是古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成功經驗,是形成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路徑。南詔、大理使用漢文,以及南詔、大理接受漢文化對南詔、大理文明發展的推動,為民族地區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積極效應提供了歷史經驗,對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意義提供了啟迪。
文化上美美與共,心向中華
云南是我國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各民族也以自己獨特的文化貢獻于中華文化,與主體文化“融為一體”。各民族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領域,都有各自創造,而又交流互鑒,相得益彰。飲食、服飾、節會、歌舞、民間文藝、民間工藝等民俗事象,五彩紛呈,共存共榮。云南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是中華文化主干上的茂盛枝葉和美麗花朵。同時,各民族主動接受中原文化,方國瑜先生說:“自古以來云南為中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代中原王朝統治這一地區,而云南各族人民沒有族別成見,善于接受漢族文化,對各族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盵4]這是云南各民族的優良傳統。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明感召和引領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中華文明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注重從少數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比如,少數民族文化強調崇尚自然、愛惜生靈,熱愛生活、勤勞簡樸,各族相親、敬重長者,熱情好客、守望相助,講求道義、勇敢無畏,信守承諾、非義不取,自尊自愛、重情重理,等等。對這樣的理念,要加強提煉、闡發、弘揚,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更多文化養分”。云南各民族心向中華的大一統觀念和深厚情感,無疑也是需要繼承和弘揚的。
平等互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消除民族隔閡、增強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牢中華文明統一性根基的有效手段。
歷史上,各民族在云南大地上繁衍生息,大雜居、小聚居,互相依存,交往交流交融,共同開發云南,共同創造云南歷史和文化,共同培育共有精神家園,共同為國家及中華文明作貢獻。1950年,普洱區赴京觀禮26個民族代表團,參加國慶周年慶典,參觀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昆明等城市,看到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深感祖國大家庭的光榮和溫暖,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增強了對新中國的感情和認同,并以發誓和建立民族團結誓詞碑的莊重形式,表達了跟共產黨走、建設新中國的堅定決心。它是中國共產黨統戰工作、民族工作的成功典范,也是云南民族同胞歷史上根深蒂固的中華認同的結晶,并在原有基礎上注入新的內涵: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中國實現了民族平等,云南各民族進一步融入祖國大家庭,團結奮斗,經濟社會空前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民族團結和睦之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云南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政治經濟制度、接受共同教育,以及共同利益、共同命運、共同目標、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共同性不斷增強,差異性逐步縮小,與全國人民凝結成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強,云南各項事業欣欣向榮。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世界上5000多年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文明增強了我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增強了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信心和決心。在新時代,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共同團結奮斗,創造足以彪炳史冊、輝耀世界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參考文獻:
[1]云南史料目錄概說(上)[M].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47頁.
[2]大道之行:周善甫國學論著[M].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7頁.
[3]大道之行:周善甫國學論著[M].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8頁.
[4]方國瑜文集(第一輯)[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頁.
責任編輯 | 沈 艷
圖片來源 |云南日報
上一篇:楊松祿:統戰干部要苦練調查研究本領 2023-04-10
下一篇:徐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僑心僑力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