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共同性是各民族在交融匯聚形成多元一體的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觀念、共享的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等;差異性是各民族保留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多元特性。從歷史演進看,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主要邏輯。有同無異,沒必要強調共同體;有異無同,則形成不了共同體。必須深刻認識到共同性是主導、是前提,要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要在增進共同性的基礎上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堅決反對和抵制以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名義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觀點和做法。
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在我國,各民族同胞盡管有不同的民族稱謂,但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近期,在抖音、微信等平臺多位博主的采訪視頻中,新疆孩子們被問到是什么民族時,都堅定地回答“中華民族”,充分展現了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自豪感。不只是新疆,這樣的事例在民族地區處處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認同和歸屬感,各民族意識主要是指對本民族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兩者并存不悖,但絕不是平行并列的。一方面,各民族意識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何民族的本民族意識都不能等同或凌駕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上。另一方面,各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是正常的,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本質上都是狹隘民族主義,都會造成民族隔閡和對立,必須堅決防范。
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傳承和弘揚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新時代以來,文化強國建設扎實推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文化更加繁榮興盛。與此同時,對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還有一些錯誤認識,比如把漢族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只強調本民族歷史文化,無限拔高本民族歷史人物的作用;等等。要引導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本末倒置。在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時代精神激活各民族文化活力,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各民族文化創新交融,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相輔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關系。物質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腦子”。在民族工作中,哪一方面的問題解決不好都不行。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是我們黨的一貫政策,但經濟社會發展并不會自然而然帶來民族團結、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果忽視了精神的作用,就有可能肚子吃得越飽,離心傾向越強。因此,各民族共同現代化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不是純粹精神層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管肚子”,將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又要“管腦子”,旗幟鮮明反對民族領域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在各族人民心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上一篇: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實踐要求 2025-10-09
下一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有哪些內在規律①|各民族血脈相融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