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首次從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五個維度,系統總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共同基礎、深厚基因、動力源泉,全方位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源與流、根與魂,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不斷成為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規律??倳洀娬{:“各民族血脈相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基。”“血脈相融”蘊含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歷史密碼。

2025年9月1日至6日,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赴北京、河北參觀學習。參觀團共149人,由2024年受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集體代表組成,并首次邀請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模范代表后人參加。圖為9月2日,參觀團成員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民族畫報社記者 武倩 攝
中華民族各族先民自古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上演了你來我往、頻繁互動的生動圖景。早在先秦時期,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蠻夷戎狄”與諸夏列國交錯混居,共同融匯成“華夏”共同體。自此以后,各族人群的遷徙流動、共生共處連綿不斷,既有中原民族不斷四方遷移,如秦代徙五十萬人戍守嶺南,漢代屯邊廣布西北東北,明代“寓兵于民,屯民實邊”,清代大規模“走西口”、“闖關東”;也有邊疆各族向內徙居、持續內聚,如魏晉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唐代基層社會“夷夏混居”,元代“胡漢一家”成為常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族群的血脈聯結加深,生活方式趨同,風俗習慣互融,族群界限漸泯,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這種跨越數千年的血脈相融,使中華民族成為具有堅實基礎的民族實體。
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各民族只有不斷團結融合,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當前,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日益深入人心,但對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甚至是誤解誤讀,有的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特別是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認識不清、把握不準,有的忽視各民族長期交融與共同發展的事實,不能正確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
新征程上,必須牢牢堅守歷史根脈,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牢不可破。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樹立正確歷史觀和民族觀,推進中華民族通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作,做好文物古籍發掘、整理、利用工作,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把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引導各族人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源與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切實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上一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四對關系” 2025-10-09
下一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有哪些內在規律②|各民族信念相同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