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 > 統(tǒng)戰(zhàn)時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首次從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五個維度,系統(tǒng)總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共同基礎、深厚基因、動力源泉,全方位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源與流、根與魂,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不斷成為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總書記強調:“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情感相親”凝結著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自1953年11月首次舉辦以來,該運動會已成為我國各民族團結交流的盛會。通過運動會搭建的廣闊舞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深入人心。圖為2024年11月22日拍攝的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共生、密切的互動交融、共同的命運經歷中,逐漸培養(yǎng)和積淀起情感相親的深厚情誼。和諧共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始終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都是各民族親密無間的生動寫照。近代以來,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推動了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偉大轉變。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砥柱中流,建立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東北抗聯中漢、滿、朝鮮、鄂倫春等各族兒女在白山黑水并肩作戰(zhàn),內蒙古大青山騎兵隊在草原間馳騁游擊,西南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軀開辟滇緬公路等抗戰(zhàn)生命線,新疆各族群眾踴躍捐助飛機大炮、運輸后援物資。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華民族空前凝聚。新中國成立后,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建設和改革事業(yè),從20世紀“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千孤兒入內蒙”,到新時代脫貧攻堅偉大勝利、抗震救災千里馳援、抗擊疫情全民戰(zhàn)役,始終勠力同心、同舟共濟。
歷史充分證明,情感上相互親近是形成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堅強紐帶,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人心基礎。隨著我國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不斷深化,各民族的交往互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全面深入,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同時也給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給城市民族工作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帶來新的挑戰(zhàn)。
新征程上,必須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序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空間和場景。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和表彰工作,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社會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把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不斷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上一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有哪些內在規(guī)律④|各民族經濟相依 2025-10-11
下一篇:持續(xù)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設——訪云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專職副院長楊文順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