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首次從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五個維度,系統總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共同基礎、深厚基因、動力源泉,全方位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源與流、根與魂,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不斷成為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規律。總書記強調:“各民族經濟相依,是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強大力量。”“經濟相依”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的物質基礎。

2024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在北京參觀考察,感受新時代偉大成就。圖為參觀團在民族文化宮參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民族畫報社供圖 陳濤 攝
我國幅員遼闊,涵蓋多個氣候帶和地形區,地理條件、氣候生態、資源稟賦多樣,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包括農業經濟、游牧經濟、漁獵經濟、海洋經濟、商業經濟、山地經濟等多種經濟類型。這些經濟類型互補性強、依存度高,推動各民族走向互通有無、互利共贏。自秦代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實現“車同軌”后,歷朝歷代都致力于打通經濟畛域。全國路網的拓展、絲綢之路的開辟、南北運河的開通、茶馬古道的繁榮、封貢互市的貿易等,使得各民族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統一的財政金融體系不斷健全,中國社會的經濟一體性全面增強。黨中央著眼“全國一盤棋”,作出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等一系列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推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東數西算等一系列重大跨區域資源配置工程,推動各地區各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歷史充分證明,各地區各民族只有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經濟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推動國家經濟繁榮,更好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當前,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產業發展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等問題較為普遍,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任務依然艱巨。
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支持民族地區立足自身優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走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現代化新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各地區在經濟上融為一體。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持續深入實施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提高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實現邊境繁榮發展、邊民團結幸福、邊防安全穩固。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民族地區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
上一篇:怎樣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2025-10-10
下一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有哪些內在規律⑤|各民族情感相親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