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為個案
作者:謝燦坤(謝燦坤,女,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辦公室主任。)
摘自:《新世紀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探索》(蒲躍主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在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作出的戰略選擇,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發展理念的理論升華。本文擬以云南藏區--迪慶藏族自治州為個案,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作一探析。
一、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由少數生態學家提出的,到現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已接受,并已成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行動綱領。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1.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需要
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于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于人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反思人類文明發展史,雖然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文明的腳步卻是以自然為人類工具進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如果生態系統不能持續提供資源能源、清潔的空氣和水等要素,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會失去載體和基礎,進而整個人類文明都會受到威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努力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型關系。
2.云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云南藏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早。1998年以來,云南藏區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把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堅持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經濟服從于生態,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先后通過實施退耕、退伐、退牧、退污,上生態產業項目、上高科技項目、上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四退四上”,努力開創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綠色發展道路。一是實施重大工程保生態。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護林、納帕海濕地綜合治理、香格里拉縣城“三河”治理、集中供熱,德欽縣城整治拓展等重大生態工程,同時,加強對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目前,云南藏區為核心的“三江并流”區域已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全州已有白茫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2583萬畝天然林,森林覆蓋率達73.9%。二是發展生態產業保生態。依托良好生物資源,大力發展核桃、紅豆杉、葡萄、蠶桑、藥材、野生菌等生態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三是節能減排保生態。認真落實節能減排降耗責任,切實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降耗任務。通過產業發展,生態保護,云南藏區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保持了云南藏區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3.云南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嚴峻挑戰
云南藏區在“全國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方面邁出了可喜步伐,但仍然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影響云南藏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大量消耗、生態破壞之間的矛盾;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貧困人口眾多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四低四高”,即經濟增長質量低,資源消耗程度高(云南藏區仍處于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決定經濟增長的格局,屬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全州僅有的企業都依賴自然資源消耗);城鎮化水平低,農村人口比重高(全州總人口37.2萬,其中,農業人口達32.9萬,占總人口的88.44%,缺少城市支撐,村鎮網絡不健全、布局不合理);資源環境承載力低,自然災害損失高(土地供需緊張矛盾突出,全州國土面積23870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人,人均國土面積6.4471公頃/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地面積61170.34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697公頃/人,耕地墾殖率為2.63%,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迪慶地處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結合部,滇、藏、川三省(區)交界處,自然地理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山峽兩江一壩”,境內溝谷縱橫,壩區面積及耕地面積所占比例非常低。境內最高海拔為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6740米,同時也是云南省最高點;最低海拔為瀾滄江河谷,海拔1480米,境內平均海拔3380米,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社會保障水平低,社會發展赤字高(全州城鎮職工失業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尚未實現應保盡保,住房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逐步探索完善階段,城鄉基礎設施欠賬嚴重,特別是村鎮臟亂差問題更為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決定和影響云南藏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是自然—人—社會復合體的和諧協調;生態文明的基本原理是和諧協調與持續發展、全面繁榮的良性互動原理、發展生態生產力原理、學習生態智慧與發揮生態優勢原理;生態文明觀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21世紀的新體現,并蘊涵著系統的整體性的方法論,生態文明理論可以應用到構建和諧社會中去,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1.建設生態文明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的本質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著“自然的人化”與“人化的自然”的辯證統一,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馬克思提出了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內在統一的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人與自己和諧的理想社會形態。一方面,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有機的身體。并對人與自然關系中有關大自然反抗與懲罰人類盲目開發有精彩論述和警示。“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愈會重新地不僅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另一方面,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充分肯定人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界的調控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九五”和2010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進入21世紀后,黨和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斷提高,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十六屆三中全會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包括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內的科學發展觀,使我們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戰略目標提出,對于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相互包含又有區別
生態文明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不但互相包含,而且直接相通。生態文明包含了社會和諧的內容,包含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并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尊重和愛護自然,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個方面和諧的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良好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又促進生態建設,形成良性循環。生態文明與社會和諧的基礎本質要求是相一致的,也可以說生態文明本身就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與社會和諧的外延是不能完全包容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與生態文明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和諧社會比生態文明有著更為廣泛的外延和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致力于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和諧社會要努力形成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局面。社會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還要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資源能源供應緊張、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善待、保護自然就是關愛、保護人類自己,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傷害自然必定傷害人類,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
3.云南具有良好的生態倫理思想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云南藏區民族宗教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是解決云南藏區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云南藏區民族宗教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云南藏區民族宗教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傳統和天人和諧、物我合一的思想與智慧,生態倫理思想是云南藏區民族宗教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
藏傳佛教大約公元11世紀初傳入香格里拉,至公元15世紀興盛。苯教則早在距今2700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傳入中甸(今香格里拉縣),唐代已廣泛流傳于中甸。苯教及藏傳佛教在云南藏區的廣泛傳播,使之擁有了為數眾多的信教徒,加之后來佛苯相互吸收、借鑒,佛苯道德規范已經影響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信徒們也嚴格信仰宣揚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藏傳佛教的行善戒惡以及佛苯融合形成的禁忌,成為了藏族的基本道德規范,這其中就包括環保意識(對山、樹、水、草地、動物等的保護)。
藏傳佛教提倡一切生物的平等觀,對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平等對待,并保護它們不受侵害。佛教的生死輪回觀、因果報應觀以及慈悲利眾觀等觀念使佛教教徒履行著不殺生及保護一切生命的道德規范,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由于受原始靈魂、萬物有靈論以及教義的影響,自古以來,在藏族聚居區一直傳承著對山、水、樹等崇拜習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長期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對山的崇拜過程中,村民形成了對森林、河流、草地等生態平衡的保護意識。藏族的喪葬主要有天藏、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每一種葬法都有不同的葬儀。而水葬、火葬、土葬這些喪葬習俗的主要特點是占地少,污染少,在客觀上保護了耕地資源,節省了物力財力。從生態學的角度看,藏族保護環境的信仰意識蘊涵著一定的環保意識,透視著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思想。理應學習、繼承和發揚藏民族保護生態的優良傳統,促進云南藏區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和諧發展,更好的服務社會。
三、建設生態文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1.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潮流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縱觀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在原始文明時期,人們懼怕自然;在農耕文明時期,人們順應自然;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挑戰自然。在人類發展史上,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著由和諧到失衡、再到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在原始社會,由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但這種和諧更多地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和被動服從,和諧關系的主導因素是自然。到了農耕文明時期,人與自然關系在整體上保持和諧的同時,也出現了階段性的、區域性的不和諧。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類開始不安于自然的庇護和統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時試圖改造和改變自然,而這種改造和改變往往伴隨著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破壞性。工業文明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有了新的飛躍,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飛速提高。這時,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改變,由“利用”變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據了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對自然的征服和統治變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大規模消耗帶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終造成自然資源迅速枯竭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氣候變暖、荒漠化、動植物物種大量滅絕等災難性惡果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反思迅速升溫,人類認識到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有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持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生態文明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云南社會和諧穩定
云南藏區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層次,脆弱的生態和經濟規模,生態文明建設的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后發地區,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發達地區經驗的優勢。必須抓住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努力把云南藏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最優美的藏區。
上一篇:楊松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政治發展意義》 2012-06-11
下一篇:諸 芳:《和諧:民族地區發展的價值準則》 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