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果?總結出了哪些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23年,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如何取得新進展……
本報特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總結云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經驗、做法、成效,就如何進一步打造我省民族團結邊疆穩定樣板,給出了意見建議。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公約簽約儀式
首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
省人大代表,文山州政協副主席、州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馬朝洪:
我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亮點頻現。
一是首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聯盟”。這是我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一個創造性的舉措,為我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為例,文山州創新打造了“五個聯盟”,在全省率先突破地域、行業局限,延伸和拓展創建范圍,圍繞“打造五個聯盟、講好五個故事”開展創建工作。
二是全力打造邊疆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為實現沿邊地區高質量發展,制定了《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關于印發〈邊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明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邊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擺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位置,并提出要把16個州(市)、25個邊境縣(市)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市)、示范縣(市),把110個抵邊鄉鎮(街道)、374個抵邊行政村(社區)建成各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新進展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章忠云: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得到不斷推進,特別是在建設各民族的美好生活、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等方面。
我省實施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計劃,積極推進滬滇、粵滇對口幫扶,協調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幫扶“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跨區域跨領域共建美好家園,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實現全面小康;實施三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實現示范區建設和脫貧攻堅“雙融合、雙促進”。
隨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不斷推進,我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從“3121工程”“6+N進”到“10+N進”,以及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區建設、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的實施和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現出質的變化。
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方面,云南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創建工作的主要實踐。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成為常態,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活力。

民族文化表演
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
云南民族大學原校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那金華:
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方面,云南省出臺了一系列創新性的舉措,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高質量建設374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以及建設邊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的創新之舉,必將創造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上的云南貢獻、云南經驗、云南現象。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注重挖掘云南歷史事實,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活動,在374個抵邊行政村社區開展了“十個一”示范創建工作,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石榴紅”工程、“枝繁干壯”和“潤土培根”等工程,為建設邊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奠定重要基礎。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取得六個方面成績
昭通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李若青:
云南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六個方面取得了成績。
一是保持政治引領,在黨的領導下,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強大動力。我省把創建工作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省“十四五”規劃、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示范區規劃明確提出了16個州(市)、25個邊境縣(市)全部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縣(市)的奮斗目標,省委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全域創建行動,統籌布局全域創建工作,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全省綜合考評、文明城市創建等考核指標體系。
二是明確目標任務,推動云南各民族主動融入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云南積極傳承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實施好邊疆基層黨建引領示范工程、“云嶺同心”工程,開展好“四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三是把握歷史規律,增強云南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信和行動自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工作,創新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景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帶,探索推進“邊境地區創建聯盟”“高鐵沿線創建聯盟”等創新做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落實黨的政策,推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廣。云南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突出區域化和精準性,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推進興邊富民工程和“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加快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五是直面機遇挑戰,把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作為云南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六是堅定“四個自信”,把牢“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一新時代民族工作創新推進的鮮明特征,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確保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向前推進。

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文藝表演
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院長關凱:
我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得好的是文化強省建設。云南在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中,深耕本地文化資源,不斷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圍繞“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發展思路,在民族民間手工藝、歌舞演藝、文博會展、文化旅游等各項領域內推進“政府+企業”“企業+農戶”“企業+社區”等多樣發展模式,使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本地經濟優勢,讓文化建設在更大范圍內造福民族群眾,帶動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如,“中國銀器第一村”——鶴慶新華銀器小鎮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新華銀匠村銀器直播基地,實現銀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取得良好效益。
扎實推進各民族邁向共同富裕
云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強強:
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省,一直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典范。具體來講,云南省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有以下兩個方面值得推廣。
第一,扎實推進各民族邁向共同富裕。“十三五”以來,發生在云南121個縣(市、區),占全國搬遷總規模十分之一的遷徙巨變,鐫刻在云南跨越發展的歷史長河上,書寫了我國減貧史上的“云南奇跡”。99.6萬貧困群眾有序遷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六類地區,搬遷安置實現了建房方式由“統規自建和統規聯建”向“統規統建為主”轉變,安置點由“點多散小”向“適度集中”轉變,安置方式由“農村安置”向“城鎮集中安置”轉變。
第二,推動各族群眾全方位嵌入。云南各級黨委、政府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從地理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三方面因勢利導,為新時代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創造了重要條件,從多維度促進各族群眾的深度嵌入,不斷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講師,云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波:
云南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最亮眼的成績,一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做出了云南示范,二是云南致力于把創建過程變成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
我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做到了加速推進、有效落實、成效顯著。不僅建設了一大批教育基地,并形成省、州(市)、縣(區)三級教育基地體系不斷推動“四史”教育、干部教育、黨員教育的同時,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還建立了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如:云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產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結合高校的人才優勢,助推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工作。
云南的創建工作充分與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從而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如:騰沖清水鄉司莫拉佤寨通過培育文旅融合產業新業態,實現“泥飯碗”變“金飯碗”。司莫拉的變化,只是云南把創建過程變成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的縮影,也僅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走深走實
“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扎實推進
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評估研究室主任、九三學社云南省委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寒雁:
云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突破,特別是重點實施的“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為確保“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取得新成果,建議抓好規劃落實,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推動,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和項目跟蹤管理機制,對照相關測評指標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創建監督工作;突出縣域特色,以特色產業為引領,用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紅利,抓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針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方案,尤其要對富于文化底蘊的鄉村加大示范建設投入;深化宣傳教育,利用“互聯網+”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并利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形式,組織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活動,進一步增強創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時,推動制度創新,形成各民族共同參與的共治共享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
推動示范創建與脫貧攻堅雙融雙促
怒江州民族宗教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義江:
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例,多年來,怒江州大力推行各級各部門黨政“一把手”月度任務清單措施,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雙達標。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怒江州“十四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計劃,納入2021年全州十大重點工程、2022年全州5項“創全國一流”指標任務。
持續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教育”“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等主題教育實踐,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持續深化“語潤怒江”推普品牌,不斷鞏固提升“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推普攻堅成果,持續破除各民族之間語言交流障礙等。在怒江,形成人人關心創建、人人支持創建、人人參與創建的良好局面。

滬滇勞務協作現場招聘會啟動儀式
“石榴紅”工程、“三項計劃”是有益探索
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楊松祿:
云南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實施“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和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邊境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長廊等。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正在實施的以促進各民族深度交融為核心的“石榴紅”工程和各民族互嵌式發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探索出有益的經驗。
建議把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的樣板,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要求,既要守正也要創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標尺,對既往形成的優秀經驗和做法進行再考量、再審視,不斷推陳出新;對照國家的新要求和省委新目標,認真思考我省民族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務,不斷推進民族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為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事業提供云南經驗、做出云南示范。
上一篇:楊松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意蘊 2022-12-27
下一篇:專家學者建言獻策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 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