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勉勵他們發揚先輩光榮傳統,更好續寫誓詞碑故事,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云南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普洱緊扣“15955”工作思路,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著力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唱響新時代民族團結主旋律。
一是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村落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創作了一批文化精品,講好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各民族優秀文化匯流成中華文化的普洱故事。推動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申遺,深入挖掘茶葉種植、流通歷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和豐富內涵。開展“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 續寫民族團結誓詞碑”主題活動,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座談會、“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頻座談會等。把中華民族歷史觀融入文學藝術創作、導游解說詞、博物館主題闡釋中,突出各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二是講好各民族同心同向的紅色故事。加快推進“一碑一館一園一基地”建設,建成各類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文化園區,通過多種形式講述建黨以來各個重要歷史時期民族團結的英烈事跡和紅色故事,組織全市各級各部門開展“紅色故事大家講”系列活動,將紅色遺址遺跡作為“第二課堂”,組織推出一批紅色教材,組織展演一批紅色劇目。建立健全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全市縣處級領導干部進修班、黨外干部暨統一戰線“六支隊伍”培訓班、中青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班、市直機關青年干部進修班等班次。充分利用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紀念館、普洱民族團結園、思普革命紀念館、思六烽火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五史”學習教育等活動,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三是講好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當代故事。深入實施“枝繁干壯”工程,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實現沿邊行政村、4A級旅游景區、主題公園、主題街道、教育基地、學校全覆蓋。打造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節慶活動品牌,舉辦三國丟包節、雙胞胎節、潑水節、新米節、火把節等系列活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族群眾在交往聯誼中增加了解、增進情感、增強認同。充分利用“民族團結+互聯網”平臺,組織開展以“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謳歌百年建黨偉業”為主題的民族團結圖片網上征集和展覽活動,開展“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強調,各族人民都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記心間、融入血液,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在新征程上,普洱將有形有感有效講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故事,引領各族群眾一心向黨、團結奮斗,繼續書寫好民族團結進步生動篇章。
作者:葉瑩 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研室
來源:云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