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政協報

堅持“兩個結合” 推進協商民主文化建設
郭周靜
協商民主文化不僅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聯系,也與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密不可分。以“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指引,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徑,對推動協商民主文化培育發展、提升治理效能意義深遠。
推動理論創新,夯實協商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和傳統文化,推動協商文化理論創新。一方面,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協商的思想,結合我國豐富的協商民主實踐,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理論觀點,為協商民主實踐提供精準理論指引;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協商智慧,要從中汲取營養,并對這些傳統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協商文化理論體系。同時,加強協商文化理論研究的學科建設,培養一批專業素質過硬的研究人才,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相關研究課題,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理論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傳播,為協商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挖掘協商文化的歷史底蘊。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蘊含著豐富的協商智慧,從西周“國人暴動”后的“共和行政”,到《尚書》記載的“謀及卿士,謀及庶人”決策方式,均展現了古代協商共治的實踐雛形;“以和為貴”“兼聽則明”“天下為公”等理念更是為協商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價值底蘊。要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從制度設計、倫理規范、價值取向等維度提煉協商文化的核心要素,例如在協商實踐中,倡導以和為貴的協商氛圍,鼓勵各方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減少對立與沖突;秉持兼聽則明的原則,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和建議,全面了解情況,避免決策片面性;弘揚天下為公的價值追求,引導參與協商者立足公共利益、秉持國家民族大義,防止個人私欲過度膨脹。通過將傳統文化中的協商理念與現代民主制度相融合,使協商文化既扎根于歷史土壤,又彰顯時代特色。
立足中國實際,構建契合國情的協商文化實踐體系。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社會結構復雜,不同地區、群體間的利益訴求多元,這要求協商文化實踐必須扎根現實土壤。一方面,需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導向,聚焦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社會矛盾化解等重點領域,搭建多樣化協商平臺。如在社區治理中組織居民代表、社區工作者、政府部門人員等多方參與協商;在鄉村振興中搭建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協商平臺,讓群眾在身邊事情的協商解決中感受到民主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優勢,完善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等制度機制,實現協商民主在國家治理層面的高效運行。同時,結合數字化時代特點,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線上協商平臺,拓寬民眾參與協商的渠道,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提高協商的便捷性和效率,使協商文化真正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式。通過將協商民主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構建起符合國情、貼近群眾、行之有效的實踐體系,讓協商真正發揮效能。
強化教育引導,培育全民協商文化意識。通過多種教育途徑,培養民眾的協商文化意識。在學校教育中,將協商民主知識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活動。例如,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置民主協商實踐課程,通過模擬議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培養青少年的協商意識與溝通能力;在高校開設相關通識課程與專業學科,深化學生對協商民主理論與實踐的認知。在社會教育方面,依托社區、單位等基層組織,廣泛宣傳協商文化的內涵、意義和實踐案例,提高民眾對協商文化的認知度。針對不同群體特點,組織專題培訓,提升公眾參與協商議事的能力,讓協商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同時,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工作中踐行協商民主,帶動群眾主動參與協商實踐,逐步營造全社會重視協商、參與協商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科研處講師、《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
上一篇:金永夢:木府作為文化地標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 2025-06-28
下一篇:李靜: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動云南輻射中心建設 2025-07-23